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使用偽造簡歷、偽造工作業績等欺騙方法,騙取入職公司財物
文/金玉成
招聘企業對求職者提供的入職簡歷有審核之責。(圖 / VCG)
近日,上海市公安局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上海警方偵破了全市首例“套路應聘”詐騙案,警方從一起用工糾紛入手,經過偵查分析發現背后隱藏的犯罪團伙,并將53名犯罪嫌疑人全部捉拿歸案,目前案件還在進一步辦理中。
據警方披露,該詐騙團伙通過偽造履歷的方式將團伙成員包裝成用人企業急需的應聘者,在順利入職后以偽造日常工作記錄,由其他團伙成員或者雇傭他人假冒高凈值客戶等手段來幫助獲取工資底薪。初步查證,該團伙的涉案金額高達5000余萬元,甚至有多家私募機構曾被組團“割韭菜”。
“完美簡歷”背后的“完美詐騙”
如果不是一名犯罪嫌疑人誤發的離職證明露出馬腳,這個詐騙團伙可能還在其他地方故伎重演?!疤茁窇浮钡谋澈?,是用人單位的求賢若渴和詐騙團伙的處心積慮。
今年4月,上海警方召開新聞發布會披露,去年10月某網絡科技公司發布了急招銷售的信息,之后王某、李某等8人前來應聘,稱曾在一些大型企業有過銷售工作經歷并曾經手過一些“大廠”項目,還展示了各自的“優質客戶名單”。該公司對這份完美的簡歷表示非常滿意,也期望他們的“優質客戶”能夠給公司帶來更多效益,于是承諾給王某兩萬元底薪、其他人8000元至9000元底薪外加銷售提成的待遇。
然而,完美簡歷的背后卻是完美騙局,王某、李某等人根本就不具備相應的工作能力,其所謂的銷售經歷、經手項目、“優質客戶名單”都是有針對性偽造的。而這種偽造的“銷售冠軍”顯然無法帶來公司所期待的業績,8人入職3個月,非但沒有給公司帶來任何業績,聲稱能接洽的優質項目也沒有一個實質性進展。王某等人很快被公司辭退,可即便如此,他們還是如愿拿到了不菲的底薪。
但狐貍的尾巴總會露出來,一次王某鬼使神差地將其在另一家公司的離職證明發送到了這家網絡科技公司的群中,這引起了公司負責人的注意,經過聯系離職證明上的這家公司,發現王某等8人竟然在同一時間內入職兩家公司、賺取兩份底薪。之后該科技公司選擇了報警,一宗“套路應聘”詐騙案浮出水面。
經上海警方調查,這8人都沒有大型企業的從業經歷,但卻利用虛假學歷、虛構優質客戶名單等方式進行詐騙,并且還先后在金融、裝修、科技咨詢等行業企業中應聘銷售、企業融資等崗位,如法炮制騙取企業薪資。警方懷疑這些人背后有專業團隊進行包裝,于是成立專案組展開偵查,最終鎖定了一個以犯罪嫌疑人楊某、曹某為首的“職業騙薪”犯罪團伙名單。今年3月8日凌晨,浦東警方在上海及外省市同步收網,成功抓獲楊某等53名犯罪嫌疑人。
犯罪嫌疑人楊某、曹某的供述,揭開了這起詐騙案的全鏈條黑幕。他們伙同身邊親友組成詐騙團伙,先是通過招聘類App、網站等渠道獲取招聘信息,之后有針對性地“編制”簡歷并進行投遞。在撒網獲得面試機會后,他們再有針對性地偽造學歷、履歷、銀行流水、離職證明、過往業績等材料,通過包裝,“做”出用人單位所需要的“完美簡歷”。
同時,他們還有針對性進行“就職”培訓,通過學習應聘話術,根據企業崗位需求虛構銷售、融資等有關經歷,營造能夠快速帶動企業獲得業績的假象,進而獲得高底薪工作。入職之后,團伙還通過偽造日常工作記錄,雇傭人員假冒高凈值客戶,以及使用虛假身份假意簽訂投資意向合同等手段,拖延在職時間,從而達到詐騙更多工資的目的。而假如詐騙手法被識破,且用人單位拒付工資的話,團伙成員就通過上門鬧事等手段施加壓力,“逼迫”用人企業支付薪資。
這種套路式的全鏈條詐騙危害性不言而喻,不僅不能為企業帶來任何收益,反而讓企業付出大額的工資和關鍵崗位實質性空缺的時間成本,并擾亂了人才市場的正常秩序。
“時間管理大師”的詐騙日志
倘若說團伙騙薪目標大、容易被發現,那個人騙取底薪就更具隱蔽性、更難被發現。近日,徐某夫婦便把騙取底薪做到了極致,在兩年時間里,他們入職了300家公司,最高時兩夫婦騙取的月工資就超過60萬元。最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徐某創下了單月入職28家企業的紀錄,其每天不是在入職,就是在入職的路上,可以說是穩穩的“時間管理大師”。
有導航記錄再現了她的極限工作狀態:早上6點起床化妝,7點出門,8點到達甲公司打卡簽到,9點她來到隔壁商務樓參加乙和丙公司的面試。下午1點,她橫跨半個上海,參加丁公司的例會,再去戊公司辦理離職手續。之后,她又去了己、庚兩家公司面試。晚上還要參加各種酒會交際應酬,挖掘新的公司資源,到家已經是凌晨3點。
在掌握到了大量的面試資源之后,徐某夫婦也不再滿足于單干,而是發展下線,協助其他犯罪嫌疑人入職公司,共同領取底薪,收取工資的20%甚至50%、70%作為返利,“勤奮”的詐騙犯變身為“老板”。
無獨有偶,今年5月,曾將自己偽裝成金融精英的犯罪嫌疑人楊某被上海靜安區人民檢察院批準逮捕。楊某很早以前就到上海做服裝銷售,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通過自學考取了證券從業資格證并轉行到金融機構做銷售。原本類似于“當幸福來敲門”的勵志故事,在她“來快錢”的貪婪需求下走向破滅,最終變成了典型的犯罪故事。
和徐某夫婦一樣,這些騙薪類的騙子并不是隨意出手,而是看人下菜碟。楊某選擇的大多數都是入職審核比較寬松的小型金融、科技、咨詢企業,以及工作管理容易有疏漏的銷售類崗位。這些崗位一方面不需要每天坐班,詐騙者的行蹤難以被掌握,方便同時入職多家單位騙薪;另一方面這些崗位都是底薪加提成的薪資模式,哪怕零業績也可以拿底薪。
當然,為了拿到更高底薪,楊某也和前面“套路應聘”一樣,做足了針對性的“鍍金”包裝。她去面試前,會先準備好漂亮的簡歷、離職證明、花錢請人制作的高薪銀行流水,用這一整套偽造的資料,來證明其職場含金量。在面試時,她會吹噓自己曾做過銷售總監、銷售冠軍,再秀上事先偽造的高凈值客戶名冊,想方設法讓招聘企業對其心動不已,隨即開出高額底薪。
入職后,楊某也會想盡辦法延長就職時間,盡可能多拿底薪。其一邊采取“拖延戰術”,工作日志都是顯示其在外出拜訪客戶,但實際上要么在混日子,要么就在應聘下一家。另一邊,她也出錢請一些阿姨、大爺等來扮演高凈值客戶,到公司表現出對理財產品很感興趣的樣子,只是要么稱之前產品還沒贖回,要么就說回家再考慮考慮,但一般都是不再有下文,唯一能確定的是她還能繼續拿到底薪。
管理漏洞的法律后果
從法理而言,上述案例中的行為,都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使用偽造簡歷、偽造工作業績等欺騙方法,騙取就職公司公私財物,由于數額較大達到立案標準,無疑均已涉嫌詐騙犯罪。但此類詐騙犯罪與民事勞務糾紛存在一定的交叉,不同之處在于詐騙犯罪嫌疑人并沒有在某家公司就職并認真履職的意識,其從應聘開始就是為了在更大范圍騙取更多底薪;而勞務糾紛則存在實際的從業履職行為。
兩者交叉的在于,在部分勞務糾紛中,一些實際未達到崗位要求的應聘者以欺詐方式入職,在從事該工作后雙方產生勞務糾紛。同時,勞動仲裁、人民法院對于勞動爭議案件一般會站在勞動者一方,比如前面遭遇“套路應聘”的公司中就有因勞動仲裁而不得不支付工資的先例。
去年10月公布的一起勞動爭議案頗具有代表性,在該案中,北京某新能源科技公司對該公司職員李某彬提起民事訴訟,要求確認雙方簽訂的勞動合同無效、判令李某彬返還部分工資、代繳社保、代繳公積金并賠償損失、公開道歉。該公司主張李某彬在2019年2月憑借其提供的機械專業高級工程師證書入職,并相繼擔任了該公司下屬公司的總經理、集團總工程師等職務。后經查證發現,李某彬所提供的發證部門“住房和城鄉建設人才認證管理辦公室”根本不存在,簽發單位“中國建設人才服務信息網”為假網站,其提供的機械專業高級工程師證書為假證書,這種惡意提供假證書牟取其高級經理崗位和高級技術崗位,屬于騙取薪酬,簽訂的勞動合同應屬無效合同,基于合同無效,公司提出其他訴訟請求。
李某彬則辯稱其簡歷中所稱高級職稱是指其所獲取的高級采購師的職稱,機械專業高級工程師證書并非崗位必需的,且公司在入職時并未審查該證書的真實性,同時在工作期間對其表現表示認可,故相應的工資等仍應如期支付。
經法院審理,認為該公司在李某彬入職時并未核實證書,同時未舉證證明所主張的證書是崗位的錄用條件,因此勞動合同是雙方真實意思表示,之后雙方建立了事實上的勞動關系,因此勞動合同合法有效,原告公司提出的確認勞動合同無效和基于此提出的其他訴請,均不予支持。
雖然李某彬的其他訴求法院也不予支持,但這并非個案,類似相關案例對公司的審核義務也提出了更為明確的要求,即如果沒有主張有關證書、履歷為崗位必需且未進行實質性審核并及時提出,那即便是以虛假證書、偽造履歷入職,只要存在真實的勞務行為,那勞動合同依舊成立并須支付相應薪資,這可以說給用人單位進一步敲響了警鐘。
【案件警示】
確定各職位所要求的任職資格并對相應資格進行審核,本就屬于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應盡之責。但一些企業因為規模較小、急于求成,抑或被求職人員手中的“資源”所誘惑,使得入職審查流于形式,最終付出較大的代價。為防止陷入“套路應聘”的騙局,人力資源部門務必強化入職審查,事實上現在互聯網的便捷和數據庫的完善,為核實求職人員的學歷、職業資格等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對于金融私募、科技咨詢等人員相對小眾的招聘,一方面要做好盡職調查,通過渠道多方求證,另一方面要用好行業“黑名單”,謹防上當受騙。同時勞動合同的條款設計也要做好防備,在勞動合同中要注明相關職位的崗位需求、錄用條件,聲明對以虛假證書、履歷騙取公司薪金的,勞動合同無效并可主張返還薪金,從而最大限度維護好企業權益。
文章來源:《法制與新聞》雜志2023年9月上期
編輯:周潔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