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志疆
“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20世紀60年代由浙江楓橋干部群眾創造的“楓橋經驗”,始終煥發著旺盛生機與活力,是堅持好、貫徹好黨的群眾路線的典范,也是基層社會治理的生動實踐。
廣東省梅州市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運用積淀深厚的客家文化,在蕉嶺縣廣福鎮創新探索“以文化人解事、豐富載體說事、聚合力量理事”的定分止爭客家圍屋工作法,巧用客家家訓謠諺、宗祠調解室、村民理事會等載體和主體為百姓化解糾紛,守護了客家鄉村安寧祥和。
江西省豐城市不斷創新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將“母舅文化”中權威、公平、公正、親和的元素融入基層社會治理實踐,全力打造“母舅坐上”調解品牌,積極探索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把大量的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解決在一線。
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也是代代相傳的傳家寶?!皸鳂蚪涷灐钡纳υ谟趧撔?,本質在于貫徹落實黨的群眾路線。與時俱進地把“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需要以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為切入點,用群眾話講給群眾聽,以“土教材”講出“硬道理”,以“新實踐”講活“新道理”,努力激發基層社會治理新動能。
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加強“法治教育”是關鍵。做好高質量法治宣傳教育,首先要“從娃娃抓起”——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傳播力的法治故事,能夠在青少年心中留下深刻記憶,從而進一步強化他們的規則意識和法治意識。
為創新宣講形式,讓普法入耳更入心,江西省撫州市劉瑩姐姐工作室為低齡兒童創編“兒童自護操”、收集“微心愿”,拍攝了公益微電影呼吁社會關愛留守兒童;為中小學生開展防侵害、防溺水、防拐騙、防校園欺凌等教育活動,在撫州檢察微信公眾號上開通“全市同上一堂課”法治專欄;同時,創新研制了“劉瑩姐姐VR產品”、開通了可視的“劉瑩姐姐微課堂”、可聽的“劉瑩姐姐FM”,將法治理念送進千家萬戶。
陜西省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持續依托優良傳統文化教育,因勢利導,幫助問題孩子重樹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鼓勵他們在人生的下半場里“無痕”回歸社會,開啟嶄新生活。2022年,在西安兩級法院生效判決中,未成年被告人數占被告總人數的比例由2017年的3.21%下降至1.14%,法治文化護航未成年人成長、減少犯罪率成效顯現。
宣傳“文本法”,更要普及“內心法”,讓法治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推動“全民知法懂法”,需要以法治文化為引擎,講好法治故事,把法治語言轉換成群眾語言,讓更多的群眾能聽得到、聽得懂、聽得進。
以民族文化、民俗活動為載體,廣西以民間自發組織的文藝隊伍為主角,積極拓寬普法工作新路子,將山歌文化、民間文化運用到了普法宣傳和矛盾糾紛化解中,使普法更加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
“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的云南少數民族群眾,通過自媒體發布唱跳視頻,在網上掀起陣陣熱浪。一些傳唱已久的經典曲目或者民間小調,經過當地群眾改編,成了扎根于鄉土之間的普法作品。這些易懂、易傳唱的民謠,讓法治的種子在當地少數民族群眾的心中生根發芽。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興旺發達、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問題。文化作為其中的重要動力和重要內容,扮演著“凝魂聚氣”的重要作用。弘揚傳統文化、調動地方文化、用好法治文化,就能持續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提高制度軟實力,持續增強人民獲得感。
文章來源:《法制與新聞》雜志2023年9月上期
編輯:周潔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