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龍之朱
盡管平日里也未必完全放心,但對于不少家長而言,每年寒暑假還是難熬。孩子長期離開校園,每天絕大部分時間都在上網玩游戲,家長念叨多了,打斷了游戲,還會引發孩子的對抗情緒。還有些孩子則到處借錢在網上充值打賞。近年來,因為孩子打賞而引發的糾紛,并不鮮見。
原本應該給大家帶來便捷的互聯網,成了一些家長的“心病”,加劇了家人間的緊張關系,讓人始料未及,也難以接受。很多家長迷茫得很:我們與孩子有各種交流,也來過“硬”的,家里多次斷過網,可孩子仍難以抵御網絡游戲的誘惑,該怎么辦?
客觀地講,現行法律法規對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十分重視,不僅未成年人保護法設置了“網絡保護”專章;其他如《兒童個人信息網絡保護規定》《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等相關法律法規,也都有針對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相關規定。
此外,作為對公眾呼聲的積極回應,從2019年以來,各大視頻、社交、游戲等網絡平臺陸續推出“青少年模式”,幫助未成年人減少網絡依賴。
這些積極努力,當然都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也在社會上形成了濃厚的氛圍,但要想發揮更大的作用,還需各方關注及法律支持。
其一,法律保護需繼續加強,具體包括制定實施細則,通過案例引導,鼓勵更多、更積極的司法實踐。以公益訴訟為例,據最高檢今年5月31日披露,2020年至2022年,檢察機關共立案辦理涉及未成年人網絡權益和個人信息保護公益訴訟案件341件。特別是針對一些游戲平臺誘導未成年人充值消費、短視頻平臺侵犯未成年人個人信息、電商平臺面向未成年人無底線營銷、網絡平臺存在涉毒品音視頻信息等問題,不妨給予更多關注。
有效的司法治理,往往離不開具體案件,比如可以針對相關典型案件總結有代表性的規則,為未成年人及監護人、互聯網企業等提供合規指引;再如可以針對涉及未成年人犯罪行為,總結規律,未雨綢繆。
其二,目前的“青少年模式”確實能過濾掉一些游戲訴求,但仍顯粗疏。據《2021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盡管85.9%的未成年人和91.6%的家長都知道“青少年模式”,但設置過“青少年模式”的未成年人和家長均不到五成,有31.9%的未成年人使用家長賬號玩過游戲。
可見,“知而不裝”“裝而沒用”,仍是目前防沉迷系統的嚴峻現實。這也暴露出一些企業的態度,未成年人保護責任意識不強,企業內生動力不足等問題。對此,有關方面理應進一步明確責任主體,督促企業加以完善,把未成年人網絡司法保護落地落實。
線上問題有著線下根源。近年來,學校教育過度依賴電子產品,客觀上也加劇了孩子們網絡沉迷,而缺少家長陪伴、課余文化生活不夠豐富等,也把孩子推向了網絡。這就需要學校、家長、社會創造良好的環境,讓孩子們多一些戶外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把他們從虛擬空間吸引到現實中來。
文章來源:《法制與新聞》雜志2023年8月下期
編輯:周潔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