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報-法制與新聞網訊(劉曉利)山東省沂南縣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持續強化“一站式”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創新推動矛盾糾紛調處與網格化服務、“12345·首發”三項工作深度融合發展,基層服務群眾、發現問題、解決矛盾的能力不斷提升。2022年,該縣萬人成訴率降至73.5件/萬人、同比下降8.79%,社會治安群眾滿意度達到98.73,躍居山東省第10位。
黨建引領,打造“一站式”解紛平臺
該縣首先,強化組織領導“疏脈絡”。把黨建引領“一站式”矛調改革確定為縣委書記抓基層黨建突破項目,建立組織部、政法委協同聯動抓基層治理工作機制,探索成立“一站式”矛調改革行動黨支部,完善14個縣直部門參與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聯席會議制度,每月組織會商“鄉呼縣應”疑難復雜事項的分流處置,現場討論研究厘定責任單位和辦理流程,統籌推動涉群眾訴求難點堵點問題有效解決。
其次,提升工作陣地“強筋骨”。該縣高標準打造占地2000平方米的“一站式”矛盾調解中心,縣綜治中心、網格化管理服務中心、12345熱線中心整體進駐,統籌司法、信訪、應急、執法、人社、退役軍人等12個縣直部門和行業性專業性調委會、評估、保險、公益服務5類社會力量,采取常駐、輪駐、隨駐相結合的方式一體辦公,實現群眾訴求多渠道收集、一平臺辦理、精準化督辦。鎮級規范提升15個“一站式”矛盾調解中心,推動綜治中心、網格化服務中心、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等多中心合一,實現基層涉群眾訴求辦理力量集約使用、資源互補共享、矛盾聯動調處,讓群眾進“一扇門”就能解決身邊的“煩心事”。
最后,規范調解隊伍“延末梢”。該縣依托部門行業工作力量,成立11個專業性行業性調解組織、51支專業調解隊伍,配備專兼職調解員115人,參與調解重大疑難復雜矛盾糾紛案件;鎮級依托“兩代表一委員”、退休職工、老教師等有影響力的鄉賢人士,培育各領域調解“土專家”220人、兼職調解員484人;村級依托村“兩委”干部、網格員、胡同長、五老志愿者、平安志愿者等基層工作力量,每個行政村配備不少于20人的調解隊伍,將矛盾調處力量充實到“最前沿”,推動糾紛源頭發現,就地化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融合發展,深化“沉浸式”訴求服務
該縣首先,站穩群眾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理念,將工作重心放到推動解決群眾合理訴求、持續提升群眾獲得感滿意度上。該縣委政法委牽頭制定考評辦法,把12345熱線量、信訪量、110報警量、負面輿情量、訴訟量5項涉群眾訴求核心數據指標列為評價鎮街平安建設工作成效的主要依據,出現嚴重短板的不予表彰,有效壓實基層為民服務責任。
其次,狠抓熱線辦理。該縣強化“12345·首發”解決群眾解決急難愁盼問題平臺建設,建立一小時內派單、一天內現場處置和三天內辦結完成的“1+1+3”的“首發快辦”模式,縣財政投入176萬元購置“首發快辦”車輛25輛,集中發放至訴求集中的承辦單位,實現“聞案而動、接訴即辦”。創新建立“民主聽證”工作機制,從縣鄉兩級“兩代表一委員”中擇優評選397名“首發聽證員”全程參與熱線辦理,實現群眾的問題群眾評,依托全過程人民民主破題化解“反復類”“疑難類”群眾訴求,有效防止一般性問題激化為信訪事項。
最后,發揮品牌效能。該縣發揮崔長文工作室、董文成工作室等品牌調解室效應,每年按照10%的比例評選優秀調解員,把基層有影響、有經驗的矛盾糾紛調解能手充分組織發動起來。目前,該縣已建立市級品牌調解室10個、縣級品牌調解室16個,評選優秀調解員400人,在以點帶面推動基層矛盾糾紛化解中發揮了“壓艙石”作用。
機制保障,推動“鏈條式”矛盾化解
該縣首先,完善訴求收集機制。該縣依托線上社會治理信息平臺和“12345·首發”平臺,梳理匯總群眾合理訴求和意見建議,構建全天候民意收集和隱患排查機制。線下建立網格“日巡查、月排查、季度聯查三級檢查”和問題“鄉鎮、工作區、村居三級調處網絡”,確保風險隱患及時發現上報、矛盾糾紛及時“清倉見底”。
其次,完善分流交辦機制。該縣對網格上報的問題隱患、12345熱線重點事項、群眾來信來訪、投訴舉報和求助,實行“無差別”受理、“一窗口”交辦,明確受理首辦、歸口辦理、協調聯動、依法調處機制,實現既有“一扇門”統一接待,又有“多扇窗”分流化解,讓群眾“少跑腿、好辦事”。
最后,完善責任倒查機制。該縣工作落實堅持倒查追溯壓責任,將整理匯總的矛盾糾紛、風險隱患與12345熱線、群眾舉報、縣直部門提供的各類信息及基礎網格排查上報的各類事項相互比對,出現漏報漏管的納入負面工作清單,造成重大影響的移交縣紀委追責問責,有效壓實部門及時發現問題、快速處置問題的責任。
編輯:周潔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