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報-法制與新聞網訊(和平 吳誠 成錚)初秋時節,走進河南省濟源市下冶鎮北桐村,眼前的一切讓人陶醉:燦爛的陽光透過斑駁的樹影,灑下萬點金光。干凈的村道兩旁,百日菊、萬壽菊、格?;ㄩ_得正艷,姹紫嫣紅,蝶飛鳳舞,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清香,整個村子就像一個偌大的花園。村民幸福的笑臉,像花兒一樣綻放……
誰能想到,如今欣欣向榮的北桐村曾經是有名的貧困村,這巨變的背后,是黨富民政策的滋潤,是一批又一批駐村工作隊員的默默付出,更是一屆又一屆黨支部書記帶領村民們擼起袖子加油干的不懈努力。
培育產業煙葉飄香地生金
貧困,曾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北桐村民的心中。北桐村位于濟源市下冶鎮區西北部,轄4個居民組,現有101戶426人,常住人口190余人,脫貧戶18戶64人;監測戶1戶3人,耕地面積540畝。該村曾是省級貧困村,前些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相對薄弱。
出路,走出去才有路。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做好文章,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如何拓寬群眾脫貧致富的門路、讓群眾的錢袋子更鼓、家底更厚?這,成了北桐村黨員干部思考、探索的課題。
煙葉是北桐村的傳統產業,30多年的栽植歷史中,育苗、移栽、打藥、采收、烘烤、分級,這一連鎖的生產程序記憶著村里人的艱辛,也見證著山村的發展。市場經濟下,培育產業的過程是北桐人邁開步子,擺脫小農意識,滿足小富即安的過程,更是他們團結奮進,迎難而上的思想歷練。
于是,村里成立了煙草、農機合作社,搶抓煙草部門扶持政策,建起了一座座密集式烘烤房,實行了統一供苗、栽植、管理、培訓、烘烤、銷售的“六有”模式。與傳統種植相比,群眾的勞動強度大大降低了。
變個體零星種植為重點培育大戶,年年簽訂種植合同,培育大戶,示范帶動,鞏固面積,煙草在北桐村有了新的“戶口”,成就了訂單農業。技術培訓,邀請省、市專家現場指導;沒有土地,到外村承包;缺少勞動力,發布招工啟事。2020年至今,村里煙草面積連年保持在300畝以上。2022年,村里煙草產值達到160萬元,畝均效益4300余元。
最美“濟煙人”、科技示范戶、巾幗標兵……這些年,北桐人用汗水收獲著財富和榮譽。
培優產業拉長鏈條奔富路
一人致富不算富,共同富裕才是路。脫貧攻堅工作開展后,示范區衛健委駐村工作隊來了;幫扶責任人來了;大家結合村情,集思廣益,搶抓機遇,開始描繪著新的藍圖。
一次外出考察學習過程中,當地種植的黑玉米引起了村組干部的興趣??雌饋砗推胀ㄓ衩滓粯?,但一身黑色,發紫發亮;剝開之后,一縷縷濃郁的玉米香味襲進口鼻,近聞一下,巧克力味混著的焦糖味;嘗一口煮熟的黑玉米,軟糯香甜,甜而不膩。當即大家就向當地的負責人了解情況,回到濟源后又向示范區農科院相關專家咨詢。很快專家們傳來了振奮人心的消息:黑玉米生長期短,株型短,個體發育快,且經濟效益高,適北桐規?;N植。
說了算,定了干,干就干好。2019年,村黨支部書記王小龍帶頭試種了0.5畝黑玉米,收獲季節,駐村工作隊員和村里的黨員干部一起召集群眾煮玉米、嘗新鮮、看產量、算收益。2021年,他把黑玉米種植面積擴大到30畝,初期賣鮮穗、后期進行加工,市場供不應求,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經濟效益。
榜樣就是力量。試點種植的成功為村里群眾帶來了信心,鼓足了干勁,大家紛紛開始種植黑玉米。2022年全村種植黑玉米100畝,產量達8萬余斤;同時駐村工作隊又不斷考察市場,探索種植黑小麥100畝,產量突破9萬余斤;種植紅谷子40畝,產量達3萬余斤;僅特色種植一項,就為全村帶來了20余萬元的集體經濟收入,部分產品還熱銷焦作、洛陽、鄭州等周邊地市。特色種植推動著北桐村的產業發展,也給群眾帶來著實實在在的效益。今年黑小麥、黑玉米、黑谷、白菜、蘿卜等特色種植已突破400余畝,預計畝均效益3200余元。
基礎設施一直是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只有不斷加大投資,日臻完善,才能一勞永逸。近年來,該村利用扶貧資金,將10000余米環村水泥路修到了田間地頭;各居民組現有耕地進行了綜合利用開發;利用王屋山復線工程,鋪設了管網、修建了蓄水池。這些實實在在的變化,村民們看在眼里,喜在心頭。如今,在幫扶單位的大力支持下,村里效仿原有的產業管理模式,以藥材、尖椒和蔬菜制種以及特產種植為主,開始培育新的產業示范園。村里依托農副產品加工,結合科研單位,還開發出“精品調味包”及五谷雜糧產品,注冊商標,逐步拉長產業鏈條,千方百計增加群眾收入。
產業培育,永遠在路上。多年來的堅持,駐村工作隊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去年,該村種植業收入保持在200萬元以上;養殖業收入10余萬元;年輸出務工人員80余人,勞務收入近200萬元,人均收入達到1萬元以上。一組組簡單枯燥的數字反映著近年來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也凝聚著所有扶貧人的心血和汗水。
產業興,農業強;產業優,農民富;產業興旺,農村欣欣向榮。北桐村前后翻天覆地的變化,讓人感慨。一個村莊如何“火”起來,關鍵是什么?是精神的追求?還是物質的需要?當下的“五星”支部創建也許給出了科學的答案:支部過硬、產業興旺、生態宜居、平安法治、文明幸福。踔厲奮發,“星”耀鄉村,每顆星星像一盞盞航燈,指引著北桐村前進的方向。
編輯:周潔萌